一、说教材分析
《风儿轻轻吹》是一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我与大自然》的第一课,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是“风儿在哪里”、“和风儿一起玩”。教材以“风儿在哪里”为切入点,用浅显形象的儿歌描绘了风的特点,然后创设了寻找风的活动,力图通过各种户外体验活动,让学生对“看不见,摸不着”的风有感性的认识,唤起他们对自然现象的探究欲望;绘本“风的朋友”是主教材的必要补充,绘本以“风”为抓手,以点带面地呈现了相互关联的其他自然现象,可作为专题教学内容引入课堂,让学生汇总已有的生活经验,在课堂中共同感知,并进步关注生活中的雨、云、星辰、雪花、雷电等现象。因此,此绘本材料为乐于探究的学生提供了延展阅读。
“和风儿一起玩”与前板块“风儿在哪里”联合呈现,用对开页的画面呈现大自然的美好,由第一环节的爱探究(在哪里)过渡到有创意(玩什么),旨在吸引师生走出画面,来到户外,亲近大自然,在和风儿一起玩的过程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做风车”这一简单、可行的活动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保底案例。主持人的话,旨在引导师生相互启发,动手动脑,发挥创意,寻找其他与风有关的玩法,也回应了课标“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的要求。
二、说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喜欢奇妙的自然现象,有较为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部分喜欢科普的学生可能在幼儿园阶段就已经对风等自然现象有了较为系统的了解,部分观察能力强的学生对于一些自然现象的理解和感悟甚至已经超越了教材的要求。课前,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科普程度,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进行分享、交流和反思,借助同伴的影响最大程度地提升其他学生的能力,促进全班同学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的发展。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观察、探究与风有关的一些生活现象,初步了解风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重点)
2.利用自己制作简单的小道具和风一起玩游戏,养成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好习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增强对大自然的亲近感、共在感。(重点)
3.通过阅读副版教材绘本,初步了解雨、云、雾、星辰、雪花、雷电等其他自然现象,进一步提升观察、亲近自然的意识与情感。(难点)
四、说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根据教学目标,在具体课堂实施中,我重点设计了如下四个板块的教学活动:
(一)猜谜激趣,交流生活中感知到的风
1.根据学生年龄及心理特点,在本环节用教材谜语引入本课学习,“看不见,摸不到,四面八方到处跑。跑过江河水生波,穿过树林树呼啸。(打一自然现象)”让学生猜猜。
2.引导学生从研究谜面中的风儿在哪里开始,出示课本活动一“风儿在哪里”让学生从从图片中圈出你找的的风,老师总结。再进一步交流分享自己生活中观察到的风。
3.在学生展开充分交流后,播放教师制作的、体现风儿吹过的图片,配点音乐,再让学生整体借助大自然、生活中的景物图片感知风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与我们如影随形,无处不在。
[设计意图]:旨在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回顾以往或观察现场进行探究,运用多种表达方法表达自己对风的感受,展示自己“找到风”的成果,唤起亲近自然、观察自然的情感。
(二)制作道具,和风儿一起快乐玩游戏
1.提前准备好两根羽毛,让学生吹,看谁能使羽毛最迟落下来
2.帮助孩子们设计制作自己的小风车或纸飞机等。然后把孩子带到校园里、操场上,大家可以比一比谁做的风车转得快,飞机飞得远,让他们尽情玩耍、奔跑,享受大自然带给他们的快乐,探寻着与风玩的小窍门。老师这时可以拍拍照片或随机采访孩子们,和风儿一起玩,开心吗?为什么呀?好像现在没有风,为什么你们跑起来风车就又转了呢?跑得越快风车转得也越快呢?
[设计意图]:旨在——探究风,就应该让孩子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零距离地接触风。让孩子们带上自己用心制作的小道具,在草坪上与风儿一起玩耍,在游戏中学习与感受,在游戏中思考与探究。而且,鉴于“风产生于空气的流动”这样的解释,对于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说理解起来较难,因此,可引导学生利用直观的材料让学生体会空气流动产生风的原理,感受大自然的奇妙。
3.请同学们自由说一说,你和风还可以玩哪些游戏。
(三)阅读绘本,拓展感知其他自然现象
1.请打开书本P18,读一读下面的绘本故事,说说你还知道风儿的哪些朋友呢?
2.在学生充分交流后,教师可以小结:风儿可不是独自存在的,它和雨、云、雾、星辰、雪花、雷电等自然现象都是有关系的,感兴趣的小朋友还可以在课外继续去了解大自然的这些现象。
3.利用关于风的小视频总总结所学。
(四)总结升华
风儿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我们能把它找到。风儿是我们的好朋友,给我们带来凉爽和欢乐,让我们一起,和风儿快乐地玩耍吧!
(五)布置作业
课后制作自己喜欢的小道具和风儿一起愉快地玩耍。
五、说板书设计
5. 风儿轻轻吹
我找风儿
和风儿一起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