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教无痕,做让学生喜欢的老师

发布时间: 2020-04-13 13:07 作者: 张芳 浏览量: 22 【公开】

 身教无痕,做让学生喜欢的老师


如何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于永正以他精湛的技艺、优秀的人格魅力,崇高的敬业精神赢得了学生们的爱戴,他影响着一代甚至是几代人,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下面我想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学生喜欢于老师的原因。


一、做学生喜爱的人


(一)身教重于言传


于永正老师用亲身经历诠释了什么是“身正为范”。


于老师给自己做了个规定,每次大扫除,都要以普通一兵的身份参与。和学生们一起劳动,身正不令而行,学生们都会很快就位。


所以,这些年来,于老师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时,自己首先要做到:


穿戴不敢随便


字迹不敢潦草


说话不敢随意


态度不敢生硬


错误不敢不认


行动不敢落后


备课不敢马虎


书报不敢不读


……


于老师在给青年老师的讲座中也多次谈到教师的身教对学生的影响这方面的内容。


为什么素质高的老师教学效果好 ?因为这个老师本身就是一本书,于老师一直都在告诉学生怎样做人。所有学生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愿意模仿老师。如果是优秀教师,学生会崇拜他,处处维护他,“有其师必有其徒”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有人说学生是老师的影子,因为“影响”是教育的第一个名字。很多老师都能体会到,学生的字和教他的老师特别像。如果老师朗读特别好,那么学生朗读水平也会得到大幅度提高。学生模仿老师的地方很多,甚至于学生模仿老师走路的姿势。所以,我们要写好老师这本书。


“字是人的第二张脸,字是人的第一张名片。”这话于老师经常跟学生说。人的第一张脸是爹妈给的, 对就对了,错就错了,不要整个容,整容,对不起爹妈。那不背叛爹妈吗 ?不要背叛爹妈。但是第二张脸是自己给的,老师们要告诉学生练字的重要性,老师一定要研究一点书法,要把字练好。


(二)童心未泯


于永正曾说,“教了五十多年的书,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事实上他也是这么做的。


一年的秋天,于老师带学生到云龙公园看菊展,忽然看见一盆叫“玉佛座”的菊花,花冠硕大,睡莲似的花瓣儿,洁白纯净,如玉雕一般。他大呼一声:“快来看,这片菊花堪称菊花之王!”


学生呼啦一下围聚过来,欣赏着,品评着,花名“玉佛座”引起了大家的丰富想象。


于老师经常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总能让他们发现以前所没有发现的东西。


于老师会经常把报刊上看到的让他感动的事读给学生听,或推荐给他们看,会把老师遇到的新鲜事儿讲给学生听,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没有好奇心,就发现不了生活中、大自然中的美,自然也就感受不到美的价值存在。人的良好情感,是在感受美的过程中不断产生并丰富起来的。好奇心可以让我们比别人拥有更多的教育教学资源。


课间时间于老师尽可能多和学生一起玩。如果和他们一起做游戏,于老师也一定会遵守“游戏规则”。倘若老师犯规,同样要接受相应的处罚。这样,学生就会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老师是他们中的一员,老师和他们一样。


于永正认为老师要有点孩子气,童心未泯,要拥有一颗童心,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


(三)襟怀坦荡


于永正老师特别有亲和力,对同行、同事和学生,总是以诚相待。


几十年来,他没有和任何同事红过脸,没和任何领导产生隔阂,为人宽容。


1985年,于永正刚评特级教师不久,一次研讨会上,有位老师说:“有人就备好了两节课,到处教,不算本事!”同事们的目光都转向于老师,显然这位老师是用刻薄的语言挖苦他。让我们没有想到的是于老师表现得很平静,站起来对发言的老师一笑,说:“这位老兄显然是在说我的。感谢你的提醒,作为一个特级教师,我是应当努力上好每节课。”落座不久,有人递给于老师一张纸条,上书“雅量”二字。


至于对待学生,于老师会更包容。


“文革”期间,有一名女同学骂于永正老师。于老师得知后,找到她了解原因。原来是因为她与同学发生了矛盾, 于老师处理得不公正。本来不怪她,于老师却把错误都归咎于她了。于是于老师不但当面向她作了检讨,还写了一张大字报,题目是《学生为什么骂我?》,公开承认错误。后来有人看到这张大字报,说到:“还有如此襟怀坦荡的老师啊 !”


正是因为于老师襟怀坦荡,所以他带的班始终纪律井然,学习氛围浓厚,令许多同事对他刮目相看,要知道那时正是“文革”期间教学秩序大乱的时代。


于永正信奉的一句格言是:“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这句话直到今天仍在受用。人往往会易怒,当我们遇到一些事情时,调整自己的心情,就会冷静下来,采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事情。


(四)知错就改


于永正老师的做人准则是:不论人非,但言人是;容人之过,谅人之短;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


他在给那时刚做教师的女儿 20个建议中曾这样写道:“如果你犯了错误,要道歉。比如问题处理不当,说话欠妥,甚至体罚学生。一定要当着全班学生的面认错,向学生道歉。”


于老师工作后的第二年,兼任六年级的音乐课。一次,一位姓丛的学生因为上课不守纪律,被点名,于老师让这名犯错误的同学到办公室接受批评。这名学生说什么也不去,在和于老师拉扯间,于老师很生气地将他推倒在走廊上。最终这名同学进了办公室,于老师又以他没“立正”站好为借口,狠狠地踢了一下他的脚。事后,于老师反思了自己的行为,他觉得这一“推”、一“踢”性质严重,但一直缺乏当面认错、道歉的胸襟和勇气。若干年后,每想到此事,于老师一直为他所犯的错误而悔恨不已。


过了而立之年的于老师,才真正地践行着自己的做人准则。


一次,一位学生在练毛笔字时,因为他有把大拇指放在口中吮吸的习惯,屡教不改。当于老师看到这名学生又犯老毛病时,非常生气,一巴掌把他的拇指给打了出来,这一巴掌打得很厉害。冷静下来之后,于老师当着全班学生的面,真诚地向这名同学认错、道歉。后来见到了他的父亲,又一次向他道歉。


生活中我们也许会像于老师一样,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犯错误不怕,只要正确处理,“错误”就变成了教育资源。这种“无言之教”,对学生的影响,我相信同样是深远的。


二、上学生喜欢的课


(一)先进的理念


于永正老师勇于革新,敢为人先,以语文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为小学素质教育工作带来了一缕清新的风。他把如何启迪学生的智慧、挖掘学生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天赋作为主要研究课题,形成了“以学生为本,以读书为本,以创新为本”,“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情趣、重习惯 "的教学特色。“五重”教学的提出,抓住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关键,是语文教育的一次回归。


“五重”教学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潜能,而激发学生的潜能在于发掘学生的闪光点。于永正老师每接一个新班,相处一段时间后,总会发现每个学生都有可爱的地方。他喜欢学生、尊重学生,并且不断地激励学生成长。于老师把激励的使用又归纳出五条“原则”,即针对性原则;实指性原则;引领性原则;及时与重复性原则;鼓励性原则。他曾说过,只要蹲下来看学生,只要牢记“没有差生,只有差异”这句话,就很容易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有时候,他甚至会为后进生“制造”闪光点。例如,于老师为了培养学生对写作信心时,他就会事先指导这部分后学生改好自己的习作,哪怕是一个语段、一个句子甚至是一个词,这样,在作文讲评时,于老师就会借机对这个语段、句子或词大加赞赏!为了培养学生服务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于老师总会事先请他为班级做点事,然后,若无其事似的对该名学生的奉献行为给予高度的肯定;为了激励那些平时不爱朗读,对朗读没有自信的学生,于老师自然又会使出一贯的做法,事先对这部分学生进行朗读辅导,课堂上,再请他们朗读,这样,于老师就又有了一个对他们进行表扬和赞赏的理由了……这样的赞赏理由,这样的激励方法在于老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胜枚举!于老师就是这样激励学生的!学生就是这样在于老师的激励下成长的!


用欣赏的眼观看不足,用治病救人的心态培育残枝,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方法静候花开!作为教师,我们要涵养师德,灵活方法,深爱、博爱每一名学生,最大限度的提升每一名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渊博的学识


于老师对教育教学的执著追求,不断思考,形成了自己特色的语文教学模式。工作中,于永正老师有四个习惯、一个爱好,四个习惯是:读的习惯、看和听的习惯、观察和思考的习惯、运笔成文的习惯,一个爱好是唱京戏。于老师爱思考的习惯是出了名的,用他自己的话说叫爱“琢磨。读书看报爱琢磨,备课爱琢磨,上完了课爱琢磨,听别人讲话爱琢磨,听别人上课更爱琢磨,琢磨到食不甘味,卧不安席。事实证明,琢磨,出智慧;琢磨,出思想;琢磨,出于老师这样的杰出教师!运笔成文这个习惯也是成就杰出教师的重要路径,于老师从一节课写起,从点滴小事写起。天天写随笔,坚持了好多年 ,每年保存 7、 8本。


这一本本随笔,真实地记录下了于老师成为杰出教师的足迹,全面客观、精准地诠释了教师如何让学生喜爱的秘诀。这是于老师留给我们的财富,更是一位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执著追求。


一名教师,认真写三年教案,未必成为一个优秀教师;可认真写三年教学札记,就一定能成为一个有思想的教师!事实上,杰出的教师,优秀的教育家一定会有常人所不具备的习惯和爱好来!于永正老师就是这样!


(三)幽默的语言


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于永正曾说过,“我从跨进徐州师范学校大门的那一天开始,我就按照我崇拜的老师塑造自己。幽默,就是我塑造的目标之一。”


他在介绍自己时,为了让学生记住他,他曾说:“我是干勾于中的那个‘于’。” “大师,就是年纪大的老师。”他这样向学生介绍自己。 肚子里要有几个故事和笑话,找机会讲给学生听。老师讲故事,学生会终生不忘。忘不了故事,就忘不了你这位老师,当好动的学生拉着你讲故事时,你不要趁机给他提要求,更不要批评他,否则他会难堪。你可以这样说:“没想到你喜欢听我讲的故事!以后肯定有机会。”要利用这个机会和他们进行交流。


幽默的语言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可以取得不错的课堂效果,老师们值得一试。


三、做守护教育的追梦人


2005 年,于永正退休了,很多人都以为他终于可以休息一下了。可是,退休的于老师更忙碌了。教室里,依旧时常出现他听课、评课的身影;杂志上经常刊发他对语文教学的新思考、新认识;课堂上,他一次又一次地呈现出新的课例、新的探索。在徐州、在江苏、在全国各地,他和老师们一起解读教材,分析学情,探寻提高语文教学实效性的最佳路径,乐此不疲。


近两年,他针对语文教学头绪繁多,语文课堂令人眼花迷离的现象,奋力疾呼:“小学语文教学一定要简化头绪,固本强基!”


于是,于老师出现在课堂上的次数更多了。《秋天的怀念》《第一次抱母亲》《林冲棒打洪教头》《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杨氏之子》……一个个鲜活的课例又为我们呈现出一种新的境界——他在丰富、发展“五重教学”的同时,积极践行苏教版教材主编张庆老师提出的“倡简、务本、求实、有度”的语文教学理念。


他以自己的实践告诉老师们,语文教学一定要体察儿童,要牢牢遵循教语文的规律,要立足于学生今后的发展。


于永正老师把自己的一腔热血都倾注在教育事业上,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是他五十多年一直践行的追求。 于永正当了一辈子老师,没干够,他还想继续奋斗在教学一线。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是我五十多年一直践行的追求。”


“退休之后的大反思,使我基本上明白了教育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教语文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如果时光老人再给我十几年的时间,让我重教一年级,上课时我会关注每一位学生,不再只是关注教案、教学;如果让我再教一届学生,我会让学生从我这里体会到尊重、平等、民主……如果我再从事小学教育,我会经常把十个手指头伸出来告诫自己:这就是你的学生!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四、值得敬仰的人


(一)对待生命的态度


“不怕死,争取活,活得好。”这是于永正老师在患白血病期间,对待生命的态度。他在患病期间写下了《病中吟》,我摘录了几句:


“两年来,我留下了自己的脚印,写了十几篇短文,为弟子的书,写了序言,写了一篇六千多字的长文——《我的小学老师》。我不忘语文,难忘语文,真可谓‘矢志不渝’”!


“早晨,当我睁开眼睛,证明我还活着的时候,一定规划一下怎样过好这一天,哪怕只有这一天。”


(二)永远的记忆


得知于永正老师去世的消息后,他的几位同行、益友以及他的弟子们,共同缅怀、共寄哀思。


特级教师贾志敏:


我比于永正还年长两岁,我们对语文教学有着很多共同的看法,日常交流很多。语文就要简简单单,干干净净,老老实实上课,不要花里胡哨、突出自己,而是要突出学生,让学生有所得。


特级教师张祖庆:


师傅对我最大的影响就是他身上的求真精神,是他对文本的解读、对教学的设计,他始终把儿童放在中心。师傅提出的“口语交际作文”对我的语文教学影响很大。


特级教师窦桂梅:


听闻于老师去世的消息,悲痛万分。我想用几个镜头来感念于老师对我们的影响!


一个镜头是我和几位年轻人在淮北跟于老师同台上课,课后向先生献花拜师的场景。于老师嘱咐我们“教书不忘读书”,那声音至今回响耳畔……


另一个镜头是,于老师在病中,亲自发信嘱咐我,让他的弟子和当地校长专家来清华附小参观交流,他关心徐州教育的拳拳之心令人动容……


这些年来,于永正老师影响了我,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以及一代代小学语文教师!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我们唯有继续立足课堂,不忘初心,才是最好的纪念。


特级教师王崧舟:


患病期间,他曾经跟我说,对待癌症,他的态度是“不怕死,争取活,好好活”。他面对生死大限的考验所表现出来的淡定和豁达,给了我极大的震撼!于永正先生直面死亡的达观和超越,是他留给我们的最好的精神财富!崇敬他,学习他,成为更好的自己,是对先生永恒的缅怀。


老子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大德无形,大教无痕。老师就是一本教科书——一本学生天天看的“无字之书”。而于永正老师正是用他的言行为学生树立了榜样,成了学生心中的“好书”。


虽然于永正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是他已经成为了学生心中的“好书”。这本书里有良好的仪表、漂亮的字、生动的绘声绘色的朗读、优美的“下水文”、非常优秀的道德品质……


最后,我想用于永正老师的一段话作结:他说:“作为老师,我会向学生交出这样一张‘名片’——‘名片’的正面写着两个大字:微笑;下面写着三个关键词:尊重、理解、宽容。‘名片’的反面写着两个大字:负责;下面也写着三个关键词:严格、认真、耐心。我的为师之道——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


逝者长已矣!于永正老师虽然安静地走了,但于老师那崇高的教育理想和博大的教育情怀以及未竟的教育事业并未离去!相信在于老师的感召下,我们都能成为一名让学生喜欢的老师。



分享到: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