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教师通过上节课所学《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而引言:我们已经搞清楚了DNA是遗传物质,通过提出问题:那么基因是如何控制生物的性状的呢?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清楚DNA分子的结构——从而引出今天的课题,然后以DNA分子的探究历程为起点,教师简单自述在探究历程中沃森和克里克的研究主要过程以及遇到的问题,如何解决的问题,表现出了科学家们锲而不舍的精神!教学过程中主要围绕着如下一些问题来开展教学:?xml:namespace>
1、构成DNA分子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2、DNA平面结构:先画一个脱氧核苷酸,然后找学生画几个
(1)脱氧核苷酸之间如何相连呢?
(2)DNA分子的两条脱氧核苷酸链具有什么联系?
(3)如何将两条脱氧核苷酸链连接固定?
根据画的图示结构引出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
3、 立体结构
这样的立体空间结构有什么样的特性呢?
(1)含有10个碱基对的DNA分子片段,理论上有多少种不同的排列方式?——多样性
(2)每一个DNA分子具有特定的碱基对的排列顺序——特异性
(3) DNA分子中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的方式不变;两条链间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不变——稳定性
4、碱基比例的计算和应用:
课后习题2:已知1个DNA分子中有4000个碱基对,其中胞嘧啶有2200个,这个DNA分子中应含有的脱氧核苷酸的数目和腺嘌呤的数目分别是:
A.4000个和900个;B.4000个和1800个;C.8000个和1800个;D.8000个和3600个。
----------(1)DNA双链中,互补碱基的数量相等(A=T 、C=G) ;
----------(2)A+G=T+C=A+C=T+G=(A+T+C+G)×50%
5、课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对于探究历程应该提一些问题,让学生来阐述这些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2、构建DNA平面结构时应一步步进行,在最开始的时候,应先给学生先说一下DNA的元素组成,再到基本组成单位,在到单链,再到双链,这样的话会更有知识系统的层次感。
3、给学生看书的时间有一些太多,1分钟足矣,
4、在提问题的时候,问题指向不是很清楚,所以学生在黑板上写的结构有一定问题。
5、对于氢键,书上的画法也可,为什么画虚线,原因是直观一点。这一条解释的有点问题。
6、对于立体空间特性的解释,对于特异性的讲解,例子举的不好,这是一个难点,而再教学过程中对这个问题有一点忽略了,因为在DNA平面结构中,对于学生的错误纠正花的时间有点多了,所以对于这个课程中的难点问题并没有说清楚。
7、最后的计算讲解可能与本堂课的内容有一些脱节,如果放在习题课里可能会更好。
对于课程优点的话在这里就不叙述了。
以上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设计每一堂课时都要考虑更全面一点。
2020年12月31日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