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2-05-12 19:57 作者: 李伟 浏览量: 135 【公开】

教学目标

 

1、认识“灰、迎”等8个生字。会写“河、姐”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通过朗读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几次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及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不断提高自主识字、自主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蝌蚪到青蛙的生长过程。

2、哪几个自然段讲小蝌蚪在找妈妈。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灰、迎”等8个生字。会写“河、姐”等6个字。

 

2、通过看图学文了解青蛙在成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和想象、表达能力。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一)、激趣引入

 

1、猜谜语。

 

 小黑鱼,滑溜溜,圆圆脑袋长尾巴,池塘里面游啊游。(小蝌蚪)

 

 绿衣小英雄,田里捉害虫,冬天它休息,夏天它捉虫。(青蛙)

 

2、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觉得他们是一家人吗?为什么长相相差这么大呢?难怪小蝌蚪连自己的妈妈都不认识。今天我们就一起随着小蝌蚪去找妈妈吧!

 

3、板书课题。

 

(这样精心设计导言,调动学生视觉听觉交叉参与活动,有效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使学生能够主动、充满激情地参与学习活动。)

 

(二)、自学课文

 

揭示自学要点:

 

1、自学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笔画结构、试着给生字编码,若不会的作记号提出来。

 

2、你认识画面上哪些动物?哪些动物不是小蝌蚪的妈妈?小蝌蚪为了找妈妈,向谁去打听的?

 

3、最后小蝌蚪在哪儿找到了妈妈?它们的妈妈是什么样儿的?

 

(上述学生通过观察、朗读、动手操作,自学和理解的过程中,主体意识、主动精神、探索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得到了相应培养。当然,低年级学生自学活动中会有一定难度,可采取由扶到放的方法指导。)

 

(三)、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词

 

1、学生读课文。

 

2、教师范读。

 

3、再次读文,自查朗读情况。

 

4、出示词语,检查识字情况。(见课件)

 

1)你会读哪个词语就大声的读出来。

 

2)谁愿意当小老师你认识的字词教给同学们?

 

5、识记生字。

 

学生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教师可适时引导用实物或动作来识记。

 

灰:出示灰色的帽子或引导学生说出自己见到的灰色的东西。

 

追(或迎):谁愿意把追(迎)的动作表演给大家看?

 

披:我这有件衣服,谁能把它披在身上?

 

阿姨:你把什么样的人叫阿姨?

 

7、指导写字

 

1)请大家先认真观察生字在田格中的位置,然后独立写一个。(书上田格中的字)

 

2)学生提出认为难写的字,师问:你们认为哪个字难写?教师电脑出示带田格的生字,让学生仔细观察生字每一笔在田格中的位置。请同学说一说占格位置。

 

3)请学生书写田格中的其他字。教师巡视,个别辅导,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

 

4)展示学生书写情况,说说哪些字写的好,哪些字写的不够理想。

 

(四)、图文结合,读中感悟

 

1、 指名分段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 找出与插图对应的自然段,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练习读课文。

 

3、 自由读全文,想一想小蝌蚪找到妈妈了吗?

 

(给学生自主选择读内容的权力,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权,能促进学生更好的读书。)

 

4、小蝌蚪在找青蛙妈妈的过程中,碰到了许多有趣的事,而且身体也发生了很多变化呢!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大声地读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小蝌蚪的身体变化的句子。  

 

5、小蝌蚪在找青蛙妈妈的过程中,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6、你能用上“先…再…接着…最后…”来介绍一下吗?

 

(让学生在反复读文中搞清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身体变化,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介绍,既训练了语言,又解决了文章的重点问题,一箭双雕,扎实而有效地把语言训练落到实处。)

 

(五)、拓展学习(作业)

 

1、课后进一步了解有关青蛙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做保护青蛙的小卫士。

 

2、通过查找资料或网络资源,了解一种动物从小到大的变化过程,以后在班上交流。

 

(六)、课堂检测题

 

1、读一读,说一说。

 

 碧绿的衣裳 碧绿的(  )  雪白的肚皮 雪白的(  )

 

 长长的尾巴 长长的(  )  大大的脑袋 大大的(  )   

 

2、填空。   (  )里有(  )小蝌蚪,大(  ),(  )的身子,(  )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

 

(此题设计意在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渗透了一些仿写的方法。)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生字词

(二)(二)、学习“小蝌蚪样子”的部分

 

池塘里,水草边,生活着一群小蝌蚪。小蝌蚪长什么样?

 

1、小朋友能从课文中找到有关的句子吗?

 

2、你觉得这是一群怎样的小蝌蚪?根据你的体会来读一读。

 

(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

 

(设计意图:虽然是一年级的孩子,可他们也是有个性的生命体,所以在阅读时,我尽量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自己去感知,再以这种体会与感知去指导自己的朗读。)

 

(三)、学习“青蛙妈妈样子”的部分

 

    多么可爱、快乐的小蝌蚪啊!可是小朋友知道吗?小蝌蚪常常会不快乐,因为他们一出生就没有见过自己的妈妈,你知道他们的妈妈叫什么名字?长什么样吗?请小朋友到文中去找到有关的句子来告诉小蝌蚪。

 

1、指名说。出示句子:

 

(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

 

2、教师贴出青蛙的图片。老师这里有一张青蛙妈妈的照片。如果你们是小蝌蚪,妈妈给你们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呀?圈出“碧绿”、“雪白”、“大”。

 

3、你见过“碧绿”的什么?“雪白”是怎样的白?那么,像金子一样的黄?像火一样的红?像天一样的蓝呢?

 

(设计意图:语文重在点点滴滴地积累,在这里,教师就很浅显地使学生掌握了颜色词的构词特点,并能灵活地迁移。)

 

4、青蛙妈妈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多美呀!你能通过朗读把她的美表现出来吗?指名读。

 

5、青蛙还会捉虫呢!小朋友知道吗?课前我们已经去收集青蛙捉虫的有关资料,谁来介绍一下?

 

6、听了青蛙捉虫的有关资料,你对青蛙妈妈一定有了更深的了解。带着这份了解再来读读这句话。

 

(设计意图:扩大学生知识面,对于学生深入了解青蛙,保护青蛙是十分有益的。)

 

(四)、研读“找妈妈”的经过

 

看了妈妈漂亮的照片,知道妈妈那么能干,小蝌蚪更加急切地想见到妈妈了。然而妈妈在哪里,怎样才能找到她呢?小蝌蚪开始了他们人生中一段特殊的经历。请小朋友去读读课文的2——6自然段,看看小蝌蚪是怎样找妈妈的?

 

1、学生自由读2——6自然段。

 

2、问:小蝌蚪找到妈妈了吗?在谁的帮助下找到妈妈的?

 

第二自然段:

 

   1)这一段中有一个表示动作的生字“迎”。谁能给它扩词?“迎”的偏旁是什么?“走之”与什么有关?看图片,“迎”是怎样走?

 

   2)师生分角色朗读。

 

第三自然段:

 

   1)这一段中,也有一个表示动作的生字“追”。你追过别人吗?找个小伙伴追给大家看看?现在,你觉得“追”是怎样走呢?

 

   2)引读。小蝌蚪看见一只乌龟摆动着四条腿在水里游,以为是自己的妈妈,连忙追上去,叫着——乌龟笑着说——

 

   3)在人物、动物的语言前面或后面,一般有一些表示动作、心情、神态、语气的词,这些词叫提示语。这些提示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朗读语言。看,小蝌蚪的话前有“叫着”,你能像他们那样叫叫吗?乌龟的话前是“笑着说”,你能笑着说说这番话吗?

 

(设计意图:朗读与理解都要讲究一定的方法。这一阶段的教学,主要是鼓励学生用看插图、做动作等直观的方法来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迎”、“追”。提示学生在朗读角色的对话时,留意角色语言前后的提示语,使学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

 

第五自然段:

 

   1)小蝌蚪在鲤鱼阿姨、乌龟的指引下,终于见到了自己的妈妈。这时候,他们的心情怎样?谁来读一读?

 

   2)妈妈见到自己的心肝宝贝,心情又是如何呢?谁来读一读?

 

   3)就近找伙伴分角色读。

 

(五)、演一演

 

现在我们把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来演一演。在演之前,老师有两个建议:1、尽量把小蝌蚪身体的变化表现出来。2、在扮演角色时,好好地想象一下角色当时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怎么说的。

 

1、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试演。

 

2、指定一小组在班上展示。

 

3、学生与老师评议。

 

 

(六)、说话练习

 

小青蛙长大后也结婚生子了,可庄稼一天也缺少不了她,所以她不得不离开心爱的孩子。青蛙忘不了小时候寻找妈妈的经历,为了使自己的孩子能顺利地找到自己,她决定在临走前给孩子写下一张留言条。请你帮她想想,她该写些什么?

 

 

 

 


分享到: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