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郑英老师的《教育,向美而生》一书,被她这种对教育挚爱的情怀所感染,把教育生活过成了诗和远方,书中处处灵动着郑老师的向美而生的教育理念。书中汇集了她的17篇教育随笔,内容分为两辑:教师,首先要让自己成为一个美好的人;教育,要懂得成人之美。这两辑文章,均紧扣“向美”的主题。真正把教育不断的推向了美的极致。
郑老师从未抱怨过,也从没有谈过教育的名和利,而是一直在一种享受教育之美娓娓道来她的教育生活的点滴。敢于直面教育中的现实问题,用心用情用功来进行教育之美。
一直以来,总以为那些所谓的优秀教师,是教学成绩是唯分数论的师者。从郑老师的《教育向美而生》这本书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郑老师的的优秀正是敢于直面教育中的所有问题,让问题化成了诗和远方,成就了一个个向美而生的人。
其实在郑老师的书中分享的很多教育案例,我们所带的班级中都能找到他们的影子,但是我们在面对这些孩子时的教育方法却更多落入了俗套,怨天尤人,久而久之,把我们作为教育工作的幸福感被这些抱怨都撕得粉碎,于是乎,总能在不经意中听到某某老师抱怨学生、学校、家长如何如何,而没有换一种理念去解决这些教育问题,导致教育的问题不但没有被化解,反而会导致自己对教育的一种幸福感的挫伤。郑老师的这本书确实给人一种全新的教育感受,即享受教育之美,成人之美。
享受教育之美,源于教师的大爱无疆。郑老师能把校园的一草一木,一片一瓦赋予诗意的美,都赋予了教育的内涵。对学生的日常行为都是抱着欣赏去解读,然后寻找出合适的办法。在教育过程中,遇到问题想办法去解决,固然能体现教师的责任心和智慧力。但是,如果能避免问题的出现,如果能指引着学生向更高层面上发展,那自然是更为省力和高效的教育方式了。其实在班级管理之中,我们总是习惯了禁止、不能、严禁等等违反了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于是孩子在畏惧中守规矩,在恐惧中学习生活,学习生活如履薄冰般中小心谨慎,于是问题学生就这样不断地出现。而郑老师班级的公约里,写下的是师生共同的信条和愿景是指向着让孩子们向善向美的具体的做法,而且,这些公约,是通过学生们的深度讨论后确定下来的而不是班主任老师的一家之言。同样的问题,不同的处理方式,彰显着不同的教育理念,也必然会带来不同的教育效果。教育,不只是在问题出现时会发生,在学校的工作和生活日常中也应该施行。
教育之美,源自于教师视野的无限拓展。学校草木,都会有着许多传奇迷人的故事,源于教师能够把校园的一切融进了教育,让其成为教育的一部分。而不单单是作为一个教育环境。郑老师几年来坚持在做的一件事是,定期走进大地,阅读大地之书。她不仅自己从大地之书上获得灵感、培养诗心,还把学生指引到大自然中去,让他们从生命和彼此身上寻找一切存在着的美好和善良的东西。我们常说,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三尺讲台,如何能安放下教育的千钧重担?所以说,教育不仅是指老师们在课堂上的言传身教,它还应该有更广阔的外延空间。当一个老师把教育的视野无限拓宽了之后,教育也就变成了我们生活的日常。生活中,美是到处都有的,我们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同样,教育之美也是到处都有的,我们不仅要能发现,还要能创造,能享受。
郑老师说:“教育应该是一项向美而生的事业”。教师要学会享受教育之美,既是教师之幸,也是学生之幸,更是教育之幸。这种理想的教育,也应该是的我们追求的教育理想,享受教育之美。
我想,从教这么多年来,其实自己一直在追求这样的教育境界,只是从没有像郑老师这样用美的心态来进行教育。这种理念深深感染着自己,也在反思自己,今后也将努立把教育之美践行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纵然没有辉煌的值得的炫耀故事,但是也将努力换一种心境和心态,感受教育的美!